台灣中醫治療藥物交流論壇

標題: 「健康养生」中藥代茶饮怎样服用效果最好?需要注意這四點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2-11-22 15:12
標題: 「健康养生」中藥代茶饮怎样服用效果最好?需要注意這四點
中藥代茶饮為我國中藥的傳统剂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朝,遍及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是醫治疾病、调節體質的一種经常使用法子。该法子除操作简略、服用便利外,因為無需长時候煮沸,可防止挥發成份大量丢失,從而包管藥物療效,是以這也是其醫治疾病的上風之一。比年来,跟着人们糊口程度的提高,摄生保健意识愈来愈强,使得中藥饮片代茶饮十分風行。到底應當怎麼服用才能使其阐扬更好的感化,發生更好的结果呢?

注重辨證施治

泡制“代茶饮”和利用中藥汤剂同样,利用前必要先具體领會利用者的體質、病證,再連系中藥性味和那時的天气、時令举行综合斟酌,具體辨證以後才能利用。如清热解毒的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對实热體質易上火的人很是合适,但因其性寒,脾胃虚寒的人就不宜利用。比年来,摄生保健比力風行用铁皮石斛,能滋阴、清补、明目、清热止渴、滋养五脏、延年养颜等,阴虚體質的人合适泡水喝;如果阳虚、痰湿體質的人则要慎用。再如,补气养阴生津的西洋参合用于阴虚有热兼气虚的人,不合用于中阳陵夷,胃有寒湿者。如补中益气、调补脾胃驅蚊驅蟲神器,的藥食同源中藥大枣,消化不良兼大便燥结者不宜服用。此外,代茶饮中藥藥味少,藥力衰,對重症结粉霜推薦,果差,故應選擇其他醫治法子。

把握准确用法

代茶饮的中藥饮片滚水冲泡前應敏捷過一下水以去杂質、除尘。茶具應選擇带盖大口杯(最佳是大口保温杯),滚水泡藥10~30分钟便可代茶饮,逐日一剂屡次泡服至無味為止。中藥饮片過大或坚固的必要捣碎,以便藥物的成份溶出,如天花粉、青果、罗汉果、川贝母等。儿童服用代茶饮時,尽可能煎煮2~3分钟(從水沸腾算時候),可加强杀菌结果,防止呈現消化道反响。若是饮片多呈碎末状,最佳装入無纺布小袋,制成袋沏茶的情势,以便利患者服用。如一些花类中藥饮片因為質地松脆,凡是呈破裂状况,另有一些果实種子类中藥(如酸枣仁、草决明等)為了易于煎出有用成份,多已事前打坏。出格是當吞咽坚苦的中風後遗症患者服用代茶饮中藥時更應采纳袋泡的方法,以防止呛咳。

实時调解用量,中病即止

是藥三分毒,代茶饮中藥也不破例。如藥性安然平静的枸杞,過多泡服用會造成上火,呈現眼眵增多等症状。此外,枸杞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在沏茶喝前,最佳咨询大夫,如血糖節制较好,则可得當利用。

另有很多人喉咙不惬意了,就喜好泡有益咽感化的胖大海喝。实在,胖大海只合用于風邪热毒加害咽喉而至的沙哑,因声带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烟酒過分引發的沙哑,用胖大海是没有结果的。并且胖大海凉性大,可通便,寒性體質的人、易產生腹泻的人都不合适常喝胖大海。就算是咽炎患者,喝胖大海茶一两周便可,服用過量會毁伤阳气,影响消化功效。

有很多人在感觉本身上火了的時辰,就會泡點有散風清热、清肝明目感化的菊花茶喝上一阵子,但很多人饮用菊花茶後,會呈現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等消化道反响。由于菊花性微寒,以是脾胃虚寒、轻易腹泻者和妊妇不宜持久大量饮用。

音波拉皮, 决明子可清肝明目、降压调脂,很多老年人會常泡决明子来護眼降压。但决明子性寒凉,不合适脾胃虚寒、脾虚泄泻的患者服用,不然會引發腹泻。此外,因為其含有蒽醌类衍生物,持久大量服用易引發结肠黑變病。是以,最幸亏專業大夫引导下沏茶喝,一般天天至多10克,防止持久服用。

有通便感化的番泻叶也含有蒽醌类衍生物,一样不宜持久服用。另有一些经常使用狐臭露,于失眠的代茶饮中藥饮片中常會用到有理气感化的中藥饮片,如玫瑰花、佛手等,應随郁證好转逐步低落用量,以避免這些含不少挥發油的理气类中藥耗气伤阴動火,反而晦气于睡眠。

公道储藏,存眷饮片質量

一般饮片應储存在阴凉干燥处(室温10~25℃,相對于湿度45%~75%),易變質吸潮發霉的花类和果实種子类饮片應保留在20℃如下,并注重室内干净和透風。大都家庭的储存前提不成能持久不乱的到达以上尺度,是以不要一次開具過量的代茶饮中藥饮片安排家中。特别是如今為了便于患者服用,代茶饮的中藥饮片多由分装剂量世界盃返水,正确的小包装構成。而小包装饮片的包装透气性差,易造成質量問题。同時,因為隔着外包装,不容易發明虫蛀、變色、走油、霉變等問题。是以,在利用進程中要注重察看饮片質量,發明變诘责题不要服用,实時更调。

综上所述,在平常的利用中,既要晓得若何辨證施茶,又要晓得代茶饮中藥的准确制备和储存法子,同時還應注重按照利用者病情和體質实時调解用量,中病即止。如许才能使代茶饮這一古老而又傳统的摄生保健法更好的阐扬它的上風。




歡迎光臨 台灣中醫治療藥物交流論壇 (https://bbs.headache.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